1999年,为了报答恩情,战地记者卢宇光选择娶下了一位俄罗斯特种兵的遗孀,并承担起照顾她和孩子的责任。然而,几年之后,这段婚姻却无奈走向了尽头,卢宇光最终选择了离婚。
卢宇光14岁便参军入伍,曾在部队担任新闻干事。1987年退役后,他回到了家乡浙江,进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工作。凭借着不甘于平凡的执着与热情,1994年他孤身前往俄罗斯深造,顺利取得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博士学位,并在那里创办了《华人报》。然而,正值俄罗斯经济低迷、社会动荡时期,报纸经营异常困难,卢宇光陷入了迷茫。
就在他为前途困惑之际,一位军界好友建议他转型成为战地记者。战地采访不仅考验记者的体力和心理承受力,更需有随时献出生命的准备。幸运的是,卢宇光具备了这些素质,毅然关闭了报社,开始了战地记者生涯。
1999年8月,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民族矛盾,俄罗斯与车臣共和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。俄军派遣大量精锐部队前往车臣,展开与恐怖分子的激烈战斗。为了获取最前线的战争信息,俄军批准卢宇光随军深入战区,前往战火纷飞的格罗兹尼进行报道。
展开剩余76%卢宇光毫不畏惧,背着摄像机,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,拍摄出一幅幅残酷却又震撼人心的战争画面,展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。一次随军乘卡车行军时,不幸触雷爆炸,冲击波瞬间席卷了整个车队。待卢宇光苏醒时,发现自己被一名俄罗斯特种兵压在身下。
原来,在爆炸的瞬间,这位特种兵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致命的弹片,保护了卢宇光,自己却重伤垂危。卢宇光紧紧抱着这名奄奄一息的战友,强忍悲痛,询问他是否有遗言。特种兵声音微弱地说:“我不行了,照顾好我的妻子和孩子……”话音未落,他便永远闭上了眼睛。
战后,卢宇光找到了这位特种兵的遗孀。此时的她刚刚生下孩子,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,悲痛欲绝,多次昏厥。望着眼前这位失去丈夫的女子和襁褓中的婴儿,卢宇光心中涌起深深的怜悯和责任感,默默下定决心要照顾她们。
他先是回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,休了一个长假,随后再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,陪伴在遗孀身边,承担起照顾母子俩的重任。此后,卢宇光几乎承担了家中所有家务,每天变着花样为她烹饪营养丰富的饭菜,帮助她补养身体。
对于婴儿,卢宇光更是尽心尽责,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为孩子换尿布、冲调奶粉、喂养、洗澡、做抚触操、唱摇篮曲,哄孩子入睡,宛如一位慈爱的父亲。遗孀却始终沉浸在丧夫的痛苦中,时常独自发呆,泪流满面。每当她情绪低落时,卢宇光便静静陪伴在侧,听她倾诉,替她擦去泪水。
当她喝酒想借酒消愁时,卢宇光总会温柔地拿走酒瓶,递上热气腾腾的乌鸡汤,耐心讲述丈夫牺牲时的情景,重复无数次,帮助她慢慢走出阴霾。渐渐地,女人不再每日泪流满面,也不再依赖酒精麻醉自己,开始愿意与卢宇光交谈,聊起每天炖的汤,聊孩子的成长,聊他在战地的工作。
由于她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,二人除了日常琐事,更喜欢分享过去的新闻经历和所见所闻。女人的情绪逐渐好转,开始喜欢和卢宇光一同推着婴儿车去公园散步,一起去超市买菜,然后回家做饭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女人渐渐爱上了这个无微不至照顾她和孩子的男人,而长期穿梭在枪火中的卢宇光,也在她的陪伴中找到了家的温暖。
也许,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纪念,就是好好活着,珍惜眼前。于是,两人步入婚姻殿堂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两年后,他们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,卢宇光对遗腹子依旧疼爱有加,视若己出。
后来,为了给妻女更好的生活,卢宇光重新回到战地记者的岗位,但妻子却不愿意接受。她已经失去了一个深爱的丈夫,不愿再经历那样的心痛。但热爱事业的卢宇光依然坚定地背起摄像机,奔赴前线。妻子痛苦万分,日日思念他,精神状况越来越差,渐渐沉迷于酗酒。
卢宇光完成任务回家,看到妻子酗酒成瘾,心如刀割。他一次次劝说,却无法让她走出困境。两人因此争吵不断,深厚的感情在争执中慢慢消磨。最终,这段婚姻在无休止的矛盾中走到了终点,二人和平分开。
卢宇光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中国,但他始终未忘当初的承诺,依旧关心遗孀的生活,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。后来,这名特种兵的儿子从黑龙江大学毕业,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。卢宇光的女儿在父亲的支持下获得了俄罗斯国籍。
如今,卢宇光作为香港凤凰卫视驻莫斯科的首席记者,依然奋战在新闻第一线,为观众带来最新、最真实的报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